華為運動手環采用了更為科學、專業的華為TruSleep睡眠檢測技術,該技術監測方法原理和哈佛醫學院提出的心肺耦合分析技術一致,并且通過了哈佛醫學院CDB的認證測試,可以判斷每一個睡眠階段發生的時間和比例,從而準確地刻畫出睡眠結構。
人在睡眠的時候,心率和呼吸還存在一種奇妙的耦合關系。當人在熟睡的時候,這種耦合性會增強。而在淺睡、快速眼動或者一些疾病狀態(如睡眠呼吸紊亂)下,這種耦合性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基于此發現,哈佛醫學院CDB在2005年,創新性地提出了Cardio Pulmonary Coupling,也就是心肺耦合的概念,簡稱CPC,并且發展出成熟的技術,可以準確地給出睡眠的分期。通過臨床驗證,這些結果與傳統基于腦電波方法判斷的睡眠分期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該分析方法獲得美國FDA認證,可以作為安全有效的臨床睡眠質量評估工具。美國、歐洲、亞洲(包括中國)醫療機構的大量臨床實驗也證明了CPC技術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華為運動手環正是基于這一技術,讓其睡眠監測數據更為精準。
擴展資料
智能監測睡眠一般分為三種:手機APP監測、可穿戴設備監測、非穿戴式設備監測。
手機APP監測。手機APP監測睡眠是利用手機內部的加速度傳感器和陀螺儀來監測睡覺動作,從而進行分析睡眠質量,深度睡眠時間等。這種APP會提示你將手機放在床上的某個位置,然后就開始根據床的振動情況來記錄你從躺下到進入睡眠到深度睡眠到醒來的一系列過程了。
這種APP一般說自己具有的功能有:監測進入睡眠時間、監測深度睡眠時間、記錄夢話或打鼾功能、記錄清醒時間等。但不難發現,手機APP監測從原理上是通過手機的感應器,感知床的振動,這對于單身的人還好說,床上只有一個人。
如果是夫妻二人同眠的雙人床,這個振動怎么算呢?而且用手機APP進行監測,還存在輻射、耗電等問題。對于沒有直接接觸被監測的人來說,就更不可能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這種數據了。
可穿戴設備。可穿戴設備具有自己的加速傳感器,可以不依靠手機來記錄你的動作。不管你帶的手環、手表還是戒指等貼合你身體,并能隨著你身體運動而動的可穿戴設備,都可以通過內置的加速傳感器更準確的感知你的動作。
當可穿戴設備內的加速傳感器記錄下用你的運動狀況后,就可以通過藍牙,將你的數據傳給手機,通過用戶提供的個人資料,如年齡等,在手機APP中進行分析,最終在APP中給出一個統計。這個統計都會包含哪些數據,要看你的可穿戴設備具有哪些硬件作為支持。
比如你的可穿戴設備具有心動心率傳感器,就可以記錄你睡眠時的心動變化。如果有紅光LED和紅外光LED,就還可以檢測血氧含量。這些對你的睡眠監測都是有輔助的分析效果的,要比手機監測準確很多。而且可穿戴設備具有獨立性,不會受睡在一起的人影響監測數據。
這種測量方法已經比手機要準確很多了,但是想要徹底的知道你的腦電波在睡覺時是怎么活動的,或者說準確的分析是什么導致你失眠,一個手環是遠遠做不到的。
非穿戴設備。非穿戴設備比較常見的有智能床墊、智能枕頭、智能床帶、智能枕頭別扣等。這種單獨僅為監測睡眠設計的智能硬件產品一般都會內置的高靈敏度傳感器,它們可以記錄用戶的睡眠質量、心率、呼吸和打鼾情況。
用戶可以通過藍牙連接在手機上查看軟件分析后的睡眠報告。同時,大部分非穿戴監測睡眠的智能設備還擁有可以播放促進入睡的背景音樂的功能,在早晨還有智能鬧鐘,讓你在淺睡眠的情況下比較沒有痛苦地醒來。
可穿戴設備最大的弱勢是無法記錄與分析呼吸,而這正是非穿戴設備的優勢。非穿戴設備也是針對個人的運動來監測睡眠質量,雖然是放在床上的,但是卻與人近距離接觸,使得運動記錄更加準確。
但還是那句話,這種睡眠監測僅僅能達到監測的效果,雖然可以幫你分析深度睡眠、呼吸、心動等數據,但是無法準確的告訴你,你睡眠的問題是出在哪里。與醫院真正意義上的睡眠監測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