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考語文A+,不是故意顯擺,只是讓你相信我。
牽牛花 葉圣陶 (最后三段)
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又格外厚,仿佛絲絨剪成的。這自然是過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開,可以推知將比往年的盛大。
但興趣并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里小立一會兒。那藤蔓纏著麻線卷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并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回旋向上,在先朝這邊,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邊了。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一粒嫩頭,早起看時,便已透出二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一粒嫩頭。有時認著墻上斑剝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剝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見;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漸漸地,渾忘意想,復何言說,只呆對著這一墻綠葉。
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
讀后感:
“興趣并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這是只有種花者才能夠獨平的真諦吧,因為一片綠葉而愛上整個庭院,因為一朵紅花而愛上整個春天!
雪夜 莫泊桑 (第2,3段)
驀地里,從遠處傳來一陣凄厲的叫聲,沖破這寒夜的寂靜。那叫聲,如泣如訴,若怒若怨,聽來令人毛骨悚然!喔,是那條被主人放逐的老狗,在前村的籬畔哀鳴:是在哀嘆自己的身世,還是在傾訴人類的寡情?
漫無涯際的曠野平疇,在白雪的覆壓下蜷縮起身子,好像連掙扎一下都不情愿的樣子。那遍地的萋萋芳草,匆匆來去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無跡可尋,只有那幾棵百年老樹,依舊伸展著槎牙的禿枝,像是鬼影憧憧,又像那白骨森森,給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幾分悲涼、凄清。
讀后感:
這是一幅19世紀法國農村雪后初霽的雪景圖,也是一幅當時法國死一般沉寂的社會風景畫。文章寫得形神畢肖,令人拍案叫絕。之所以如此感人至深,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觀察細致入微。抓住了事物特征。文章極力渲染“萬籟俱寂,了無生氣”的凄涼氣氛。大干世界,“仿佛凝固了”。曠野平疇,芳草和浪蜂蝶陣,都已無跡可尋,連星星也感嘆這寒夜的落寞,小鳥也恐怖顫栗,備受煎熬。
海濱仲夏夜 峻青 (前兩段)
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壯觀。因為它是活動的,每當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時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簡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燒著的火焰,閃爍著,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閃爍著,滾動著,涌了過來。
天空的霞光漸漸地淡下去了,深紅的顏色變成了緋紅,緋紅又變為淺紅。最后,當這一切紅光都消失了的時候,那突然顯得高而遠了的天空,則呈現出一片肅穆的神色。最早出現的啟明星,在這深藍色的天幕上閃爍起來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個廣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著令人注目的光輝,活像一盞懸掛在高空的明燈。
讀后感:
古人說:“景語皆情語?!?
趙麗宏在《為你打開一扇門》中說:“一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心聲。”
峻青的這篇《海濱仲夏夜》應該是這兩句話最形象的詮釋。
“田禾”、“勞動”、“豐收”、“愉快歡樂”,是“仲夏夜”的主角、主色調。作者行文時期的時代特征、文學潮流都濃縮其中。
“燃燒”的“晚霞”、“大”而“亮”的“啟明星”、與“星斗相互輝映”的“燈光”、“燦爛的滿月”則是“仲夏夜”的配角、背景色。這些“景語”和諧生動地詮釋著“我”心里的“興奮和愉快”。
有不少新潮批評家認為,這樣的文章主觀色彩太濃,以至于讓人產生虛假的感覺,但是我寧愿相信,這樣的文章,反映的是那個時代里的人們真實的心聲,至少也該是他們內心真誠的希冀吧。
謝謝,希望可以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