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
主震之后接連發生的地震。余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后,緊跟著有一系列余震,其強度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余震發生的原因
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發現,“余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沖擊,而不是原先認為的緣于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美國地質調查的Karen Felzer和加州大學的Emily Brodsky分析了近二十年發生在南加州的數以千計的中小型地震中余震的數據之后得出了這一結論,他們的工作可能影響關于余震發生的預測(來源:Nature 441 735)。
地震主要起因于地殼上大陸板塊彼此相對移動產生的壓力累積。主震發生過后,時隔不久最多一兩天,或者在震中也可以拉開一定距離,可發生稱為余震的二次震動。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認為余震產生于主震引起的“靜態壓力”改變,因為似乎只有它能夠具有產生余震的這種機制。但 Felzer和Brodsky認為事實并非如此。
科研人員研究了在1984年至2002年間,發生在南加州的數千次地震中主震之后的2至6次余震的精確數據。他們發現,在距離震中50km之外,余震的發生數量急劇下降。更確切地說,他們發現至震中距離與余震次數約呈指數-1.35左右衰減。 他們說這意味著一個平穩的量引發了整個運作過程,在50公里的距離中靜態壓力的改變幾乎可以忽略不記,因此“動態應力”是余震的罪魁禍首。他們還指出,地震波在距離上的衰減遵循指數規律。
研究者說這個結果將對地震過后預測余震的發生產生影響。Brodsky說:“我們研究余震預測的一個關鍵點是,余震發生可能性與主震的烈度成正比。換言之,如果你知道地震波的振幅,你就可以在概率意義上預測在某點是否有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