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平臺的創建的目標是能夠建立一個處理IT消費化,大數據和萬物互聯黑沖世耐等新趨勢的新系統。 最重要的是,融合基礎設施旨在統一強大的數據中心資源,為業務能夠達到新的經濟水平做出努力。重要的是看到我們在數據交付、連接到數據中心的新設備類型以及如何影響您的業務時的進展。

最近的“思科來自全球云指數報告”中提到:
在全球范圍內,由IoE設備創建的數據到2018年將達到每年403 ZB(每月33.6 ZB),高于2013年每年113.4 ZB(每月9.4 ZB)。
在全球范圍內,由IoE設備創建的數據將比終端用戶設備傳輸到數據中心的數據量高出277倍,到2018年將高出數據中心總流量的47倍。
到2018年,53%(20億)的消費者互聯網用戶將使用個人云存儲,而2013年則為38%(9.22億用戶)。
到2018年,53%(20億)的消費者互聯網用戶將使用個人云存儲,而2013年則為38%(9.22億用戶)。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 - 融合系統是非常強大的平臺,真正把變革風暴帶到了這個行業。 借助內置自動化,高密度體系結構和高性能機箱融合系統,可以幫助構建非常強大的云和存儲環境。 這個想法是創造無與倫比的密度,并允許盡可能有效地提供資源。
此外,行業趨勢顯示,融合系統采用的步伐將只會繼續增長。 根據Gartner最近的一份報告,到2019年,超融合集成系統將占整個集成系統市場收入的35%以上。這使得它成為當今行業中發展最快和最有價值的技術領域之一。
問題是接下來是什么? 該行業將如何應對這樣的趨勢? 我們已經看到許多新型設備和應用需要從現代數據中心獲得資源。 所有這些意味著數據中心機架需要更高的功率,更多的用戶以及更多的物聯網場景。 企業、組織將如何直接主動控制資源利用率,同時仍然優化最終用戶體驗? 融合的基礎設施未來無視是什么? 最重要揮查威偉跟慶的是,您的數據中心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讓我們來看幾個關鍵點,幫助您的數據中心(和您的業務)一起迎接新融合基礎架構解決方案。
這實際上不像傳統機架和服務器配置。 你真為的開始將大型基礎架構組件合并為一個強大的列復考敵爭管理堆棧網絡,做好準備?計算,存儲和管理部署在一個架構中,可降低復雜性并提高整體效率。 這些并不是獨立的設備。
相反,他們之間能夠融洽的互相協調工作,提供豐富的經驗和動態的工作量。 您需要了解這些類型的差異,影響業務的地方,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這些數據中心設計方面的進步。 考慮到這一點 - 看看你現有的數據中心,機架是否設計合理,能否處理融合設施? 電力需求能否滿足應用? 冷卻系統如何?
理解與融合有關的核心差異,并將此應用在數據中心設計。 不要只是單純的把融合的基礎架構放到現有的數據中心,但此數據中心卻不是為融合架構而準備。如果是這種情況,會為企業、組織帶來更多麻煩。
為此做好運營管理的準備。邏輯和物理管理是必須的。 DCIM工具與工作負載,虛擬機管理程序甚至融合管理工具一樣重要。 它能為數據中心提供主動管理整個業務,為您創造強大競爭優勢的最佳途徑。 您需要直接了解您的生態系統的環境,工作負載和物理數據中心方面。
這有助于控制用戶體驗,工作負載交付和環境效率。良好的管理有助于將數據中心的操作與底層硬件集成以及它所托管的工作負載。
評估環境,并知道如何設計,降低能耗。 如何部署冷卻系統,節約能耗? 也許你需要重新設計你的電力標準?;蛘撸赡苄枰獮槟娜诤匣A架構解決方案部署更好的機架配置。 許多企業、組織借此機會退后一步,看看他們的數據中心到底運行如何?運行效率高嗎?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
融合基礎架構為準備部署這種類型的環境的業務和數據中心提供了巨大的好處。 花些時間評估自己的業務和IT系統,看看哪里可以提高能效。
融合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 這是一個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平面下的資源的想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大的差異是這些資源的力量,它們的部署方式,對業務的影響以及它們支持的工作負載的類型。 現代融合重新定義了數據中心設計,并幫助企業變得更加敏捷。
然而,如果沒有意識到這種融合架構的價值,你將無法真正地影響業務。確保在業務優化的同時創造環境效益。 如此這樣,在你創建敏捷環境的同時,為下一代融合架構設施提供基礎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