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教育的發展,在未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老師嗎?
在未來,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之后,可以在教育方面代替教師嗎?
人工智能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自從阿爾法狗打敗圍棋國手,人工智能一夜之間爆火。高校,互聯網公司,無不傾力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為什么都在研究發展人工智能,是因為這項技術有著影響世界方方面面、各行各業的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再結合了科技和互聯網之后發展迅猛,并且人工智能也開始涉及到各個領域,當然人工智能的誕生,也是在改造著我們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能幸免,智能教育在我國有蓬勃發展之勢,以大數據、AR技術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正在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再配合上先進的網絡技術,可以讓學生們足不出戶的就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了。
那么,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什么是智能教育。說到智能教育,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就是用人工智能機器人來代替老師在講臺上講課教學,其實并不是如此,所謂的智能教育就是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加入更多智能化的東西,以幫助我們的教育人員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并且能夠達到更優質的教育。
比如,教學人員可以通過大數據的顯示,來智能的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且還能利用人工智能來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借助智能應用提供更豐富、形象的教學。這些都是智能教育中的簡單應用,同時,還大大的提升了老師的教學效率。當然了,這些人工智能也是需要來由人類引導才能運行的更靈活,所以說,教師這個職位并不存在被取締的風險,只是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我們的教學手段需要進一步的更新而已。
其實,事實上,智能機器人在記憶、再現等方面的能力的確是要比我們人類更加的出色,但是機器人畢竟不是真正的人,缺乏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情感,并且對于人類而言在高層次認知、師生互動、應變反應、情感表達與捕捉能力等方面人類還是更有優勢的,在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很重要,通過學生的提問或者表情老師就可以做即時反饋,從而調整教學方法和方式,這個也是人工智能所做不到的。所以說,要想智能教育發展的更好,那么就要將兩者之間的優勢融合在一起,而這也是目前各大教育部門最關心的事情了。
根據2018年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智能時代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要有更大幅度的改革和轉變?!边@也表明了我國教育部門對于智能教育的發展是十分的重視。
說到底,智能教育總歸還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去幫助教學人員的,可以協助教師高效的推進教育發展的。并且還可以做到機器閱卷、個性化教學、學校管理、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等方面,還能繼續的發揮更大的作用的。再說,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一定是個智能化的世界,所以人工智能對于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而作為教育工作們,應該要學會接受這一新時代新型教育模式,并且要很好的和現在的教育進行融合,不僅要在姿態方面迎接未來,在態度層面正視未來,在認知層面讀懂未來,在操作層面適應未來,更要抓住機遇,直面挑戰,主動學習融合適應智能教育時代,自覺充分高效利用智能教育優勢,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教育就是一種愛的藝術,是需要溫度、溫暖和熱情的,需要人情關注,需要人性關愛,需要人文關懷。而機器則是冰冷的,永遠也無法像人類一樣,有著自由的情感,需要人情關注,需要人性關愛,需要人文關懷。即使智能教育在發達,那能做的也只是協助教師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并不能取代教師的全部工作和能力,不管網絡技術怎樣發展,智能教育怎樣發展,也無法讓機器和人類一樣有溫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