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張我手機上、電腦上的軟件LOGO截圖,其中很多大部分人應該都挺熟悉的。
有沒有覺得,如果僅憑圖標來記住一個軟件軟件,N次練習是必須的,累啊~
再深入一點點,肯定就會想問,為什么這樣設計的問題了有木有。
首先,先淺顯地從物理層面來說一些東東。
1、顏料三原和色光三原色
顏料三原色一般用于繪畫和印刷,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紅(品紅Magenta)、黃(Yellow)、藍(青Cyan)。屬于“消減型”的原色系統,舉個例子,你看見我今天穿紅色的衣服,是因為其他顏色,像是藍綠紫等都被吸收減掉了,剩下紅色,所以就只有紅色到你的眼睛里了。進一步說,介質表面被動發光(反射光源的光),物品所呈現的色彩是光源中被顏料吸收后剩余的部分(減法)。
當三種原色飽和度最大等比混合時,得到黑色。因為顏料的制作材料純度關系,一般混合后是濁褐色,所以,在印刷上,會加入第四種原色——黑(Black)。這也就是我們知曉的“CMYK”色彩模式,用于印刷。關于最后一個字母K,你會問,為什么不是B呢,Black。因為還有一種色彩模式叫RGB(下面會提到),這里是為了避免與RGB中的B(Blue)而采用Black(黑)的最后一個字母K。
顏料三原色混合
色光三原色一般用于顯示屏等,由紅(Red)、綠(Green)、藍(Blue)構成。屬于“疊加型”的原色系統,同樣舉個例子,你看見圣誕樹上一個小燈泡是黃色的光,是因為紅色和綠色頻段光的進行疊加,得到綠色。進一步說,光源主動發光,眼睛接受到的色彩是光源中的原色進行波長疊加(和前者的區別在于光源中某些頻率的色光還未被吸收)。
這三種原色構成“RGB”色彩模式,每天都面對手機、電腦、顯示屏,很熟悉吧~
色光三原色混合
2、心理原色
心理原色為藍-黃、紅-綠,互為補色(在色環上相差120°)。這四種心理原色加上黑白兩色,形塑了色彩感知,理論上還能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心理上,會認為其他顏色都是由這幾種顏色構成的(黑白除外)。
做個小實驗來解釋下,讓某人(不管是設計師還是普通人),從色環中拾取顏色,基本上他首先顏色的就是紅、綠、黃、藍這四種顏色。
色相環
這跟眼球內部錐狀細胞有關,有興趣可以進一步查閱。
現在,回過頭來說我們的LOGO。
由上述得,顏料三原色→便于印刷;色光三原色→便于顯示器顯示;取補集為紅、黃、藍、綠。
心理三原色→紅、黃、藍、綠對人的視覺刺激最強。
→紅黃藍綠搭配簡潔的LOGO是很好的選擇。
(為什么是簡潔呢?換種風格的話,純度高的色彩會讓人自動想起兒童用品,想想你家小孩或者弟弟妹妹平時的玩具、書包、文具、常上的網站,或者美術課上的畫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