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成立到解散,披頭士樂隊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樂隊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難以企洲止雜春于及的唱片銷售紀錄,而且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也早已超過了其藝術的本身。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
披頭士樂隊引領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于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殖器爭來拍賣。披頭士樂隊除了不計其數的登上各種雜志的封面以外,還經常登上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他們擁有不計其數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文化資料儲存組織。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披頭士樂隊成員的職業模仿者,以及專業組織和評判模仿大賽的機構和組織。披頭士樂隊以及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人類在20世紀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永遠銘刻,他們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任何的挑戰。
最初,這支神話般樂隊的開始是從英國名城利物浦開始的。早在披頭士樂隊錄制專輯轟動世界的五六年之前,這支看起來和其他無名樂隊并沒有太多區別的音樂團體就已經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經歷。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流行起了噪音爵士樂,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約翰·列儂(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約遇刺身亡)就是當時追逐潮流的一個叛逆青年,1956年,16歲的約翰·列儂在利物浦一處教堂里結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讀書的列儂購買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園里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樂隊,樂隊的名字來源于他們的學校Quarry Bank高中。保羅·麥卡特尼馬上就加入了列儂的這支樂隊擔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麥卡特尼的好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惡性腦腫瘤去世)也加入了樂隊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與此同時也陸續的有其他樂手臨時性加入并退出這支高中校園里的樂隊,其中留隊時間較長的是樂隊的鼓手柯林·漢頓(Colin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終,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構成了Quarrymen樂隊的核心穩定陣容。
1960年3月,約升卷綠依排喜左容翰·列儂的大學同學兼好友,才華橫溢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發型腦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樂隊,同時他建議樂隊更名為甲殼蟲樂隊(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樂隊把名字變更為銀色披頭士樂隊(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樂隊也找到了合適的鼓手彼德·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樂隊正式定名為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隨后披頭士樂隊前往聯邦德國的漢堡作為樂隊在歐洲的起點,但是漢堡的經歷卻為披頭士樂隊潑了一頭冷水。在漢堡,劈頭士樂隊雖然非常成功的在當地的一些俱樂部站住了腳,并且成為了當地一支小有名氣且頗受歡迎的樂隊,但是在1960年末,由于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但是樂隊通過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漸漸成為了當地較為知名的小樂隊。
1961年3月份,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德國的漢堡,去作為漢堡歌星托尼·謝里丹(Tony Sheridan)的后備樂隊來參與專輯的錄制工作,在此期間披頭士樂隊也創作了一些歌曲,但是沒有被發表,不過這些音樂在披頭士樂隊成名之后陸續的被發行,這些早期作品證明了他們從這時開始就已經開始展現自身的才華了。與此同時,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的事業發展則日漸輝煌,在當地的俱樂部和酒吧的演出使他們漸漸從一支地下樂隊逐漸的走向當地音樂文化的前臺,在利物浦和默西塞德郡(Merseyside)地區,披頭士樂隊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的歌迷和聽眾群體,而他們在卡文俱樂部(Cavern Club)經常性的演出表演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界的一個傳奇,整個1961年,披頭士樂隊的一系列活動為他們日后的成功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但是同樣在1961年,樂隊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卻重新回到了大學校園去完成他的學業,保羅·麥卡特尼轉而成為了樂隊新的貝斯手,喬治·哈里森成為了主吉他手,約翰·列儂擔任節奏吉他,彼德·貝斯特擔任鼓手,但同時他們在演唱和表演的時候又經常互換和演奏其他各種樂器,而每個人幾乎都是樂隊的主唱歌手。
在1961年,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過程中,樂隊從最初時候的僅演唱翻唱曲目,到后來樂隊成員自行創作歌曲,特別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兩個人相互合作創作了大量在日后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自己音樂風格的探索,從最初的噪音爵士樂,到逐漸從民謠,布魯斯,R&B音樂和搖滾音樂中汲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開始了在各種樂器演奏技巧并將其融入樂隊音樂的摸索。同是在這一年,披頭士樂隊的忠實歌迷,樂隊前貝斯手蘇茨里費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發奇想,讓樂隊的所有成員全部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這一起怪誕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一發型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成名以后的商標之一,并且帶動了后來的流行方向。不過并不是樂隊每一名成員都非常樂意把頭發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型,樂隊的鼓手貝斯特就特例獨行的留著和樂隊其他成員完全不同的發型。1961年底,披頭士樂隊的巨大潛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老板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生于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于吸毒過量死于倫敦的家中)所發現,并且在不久之后成為了披頭士樂隊的經理人,他成功的運作即將把披頭士樂隊帶上世界音樂的顛峰。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試音,但是最終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員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絕,并且聲稱,吉他樂隊已經沒前途了。此前他們已經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絕,但是在愛潑斯坦的帶領下,披頭士樂隊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屬Parlophone公司碰運氣,經過試音之后,唱片公司制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頭士樂隊正式簽約。除了忙于和唱片公司的簽約談判,披頭士樂隊還繼續在德國和英國進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簽約后的愛潑斯坦開始潛心包裝樂隊的形象,除了已經形成的發型之外,還在著裝等各方面打造披頭士樂隊,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貝斯特被愛潑斯坦開除出隊,這一決定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而他的被開除原因也是被傳說的多種多樣,有說法稱貝斯特的離隊是因為他不合群體的著裝打扮和發型,也有說法稱貝斯特是因為古怪多變的性格,以及樂隊其他成員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開除,還有說法稱制作人喬治·馬丁對他的鼓技不滿。最終,利物浦土生土長的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于1940年7月7日)被應招入隊取代了彼德·貝斯特,而樂隊的成員也實現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對于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樂隊的前任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因腦出血病逝,年僅22歲。林戈·斯塔爾加入之后,披頭士樂隊立即開始了樂隊第一支單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錄制。在這首單曲發行之后,順利的排進了英國單曲榜的前20名,據說愛潑斯坦為了樂隊的單曲能夠進榜而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萬張,同時,披頭士樂隊也正式成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賓,從1962年到1964年,披頭士樂隊共在BBC進行了50多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