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牙是一種支持設備短距離通信(一般是10m之內)的無線電技術。能在包括移動電話、PDA、無線耳機、筆記本電腦、相關外設等眾多設備之間進行無線信息交換。藍牙的標準是IEEE802.15,工作在2.4GHz 頻帶,帶寬為1Mb/s。
“藍牙”(Bluetooth)原是一位在10世紀統一丹麥的國王,他將當時的瑞典、芬蘭與丹麥統一起來。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種新的技術標準,含有將四分五裂的局面統一起來的意思。藍牙技術使用高速跳頻(FH,Frequency Hopping)和時分多址(TDMA,Time DivesionMuli—access)等先進技術,在近距離內最廉價地將幾臺數字化設備(各種移動設備、固定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終端設備、各種數字數據系統,如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等,甚至各種家用電器、自動化設備)呈網狀鏈接起來。藍牙技術將是網絡中各種外圍設備接口的統一橋梁,它消除了設備之間的連線,取而代之以無線連接。
藍牙是一種短距的無線通訊技術,電子裝置彼此可以透過藍牙而連接起來,省去了傳統的電線。透過芯片上的無線接收器,配有藍牙技術的電子產品能夠在十公尺的距離內彼此相通,傳輸速度可以達到每秒鐘1兆字節。以往紅外線接口的傳輸技術需要電子裝置在視線之內的距離,而現在有了藍牙技術,這樣的麻煩也可以免除了。
藍牙的創始人是瑞典愛立信公司,愛立信早在1994年就已進行研發。1997年,愛立信與其他設備生產商聯系,并激發了他們對該項技術的濃厚興趣。 1998年2月,5個跨國大公司,包括愛立信、諾基亞、IBM、東芝及Intel組成了一個特殊興趣小組(SIG),他們共同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球性的小范圍無線通信技術,即現在的藍牙。
藍牙的名字來源于10世紀丹麥國王Harald Blatand——英譯為Harold Bluetooth(因為他十分喜歡吃藍梅,所以牙齒每天都帶著藍色)。在行業協會籌備階段,需要一個極具有表現力的名字來命名這項高新技術。行業組織人員,在經過一夜關于歐洲歷史和未來無限技術發展的討論后,有些人認為用Blatand國王的名字命名再合適不過了。Blatand國王將現在的挪威,瑞典和丹麥統一起來;他的口齒伶俐,善于交際,就如同這項即將面世的技術,技術將被定義為允許不同工業領域之間的協調工作,保持著個各系統領域之間的良好交流,例如計算,手機和汽車行業之間的工作。名字于是就這么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