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天,陳景潤大佬宣布他搞定了哥德巴赫猜想最牛的結果——1+2,意思就是說,任何一個特別大的偶數,都能寫成兩個數的和,其中一個是個質數,另一個要么是質數,要么是兩個質數的乘積。同年,科學通報第17期發了他的論文,不過原稿有200多頁,有點啰嗦。
到了1972年,陳大佬又升級了技能,把傳統的篩法改良了一波,證明過程更簡潔、更漂亮,專門用來搞定這個1+2。1973年,中國科學正式發布了他更新后的論文,標題跟1966年那篇一樣,但內容完全換血,邏輯清晰多了。
這篇論文排版也挺不容易,里面一堆復雜的數學公式,符號又多又復雜,很多還是嵌套的,印刷廠差點沒崩潰。最后還是老師傅歐光弟親自上陣,整整忙活了一星期才搞定。
下面是他在論文開頭寫的那段神級定義:
【設P_x(1,2) 是滿足下面條件的素數p的數量:
x - p = p? 或者 x - p = p? × p?,其中p?、p?、p?都是素數。
x代表一個非常大的偶數。
再設Cx = {∏p|x,p>2}(p-1)/(p-2) × {∏p>2}(1 - 1/(p-1)^2 )
對于任意給定的偶數h,以及足夠大的x,用xh(1,2)來表示滿足以下條件的素數p的數量:
p ≤ x,且 p + h = p? 或 p + h = p? × p?,其中p?、p?、p?都是素數。】
到了1972年,陳大佬又升級了技能,把傳統的篩法改良了一波,證明過程更簡潔、更漂亮,專門用來搞定這個1+2。1973年,中國科學正式發布了他更新后的論文,標題跟1966年那篇一樣,但內容完全換血,邏輯清晰多了。
這篇論文排版也挺不容易,里面一堆復雜的數學公式,符號又多又復雜,很多還是嵌套的,印刷廠差點沒崩潰。最后還是老師傅歐光弟親自上陣,整整忙活了一星期才搞定。
下面是他在論文開頭寫的那段神級定義:
【設P_x(1,2) 是滿足下面條件的素數p的數量:
x - p = p? 或者 x - p = p? × p?,其中p?、p?、p?都是素數。
x代表一個非常大的偶數。
再設Cx = {∏p|x,p>2}(p-1)/(p-2) × {∏p>2}(1 - 1/(p-1)^2 )
對于任意給定的偶數h,以及足夠大的x,用xh(1,2)來表示滿足以下條件的素數p的數量:
p ≤ x,且 p + h = p? 或 p + h = p? × p?,其中p?、p?、p?都是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