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書中一般寫作“輔國大將軍”,不同朝代官級不同。漢朝為三品雜號將軍,唐、宋為正武官名,正二品,為武官的第二級。金有輔國上將軍,從三品中,元升從二品。明、清為爵名。明代用以授郡王諸孫。清代為宗室封爵第十級,在鎮國大將軍下,奉國大將軍上。
擴展資料:
不同朝代大將軍的權力:
1、戰國時期首先出現了大將軍名號,為將軍類的最高官。戰國以后到漢朝之前以“上將軍”的名義取代“大將軍”,這段時間的上將軍實際就是大將軍,因為元帥、大都督等職位還沒出現,上將軍也就是全國的軍事統帥。
2、到了漢朝,又重新恢復了大將軍名號。西漢初年,劉邦在漢中拜戰神韓信為大將軍,總督軍事。因此職銜位高權重,此后就不常設這個官,只有戰時才臨時任命;戰爭一結束,就向皇上交還虎符和兵馬,實際上是解職。
3、到了三國后期,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任大將軍,其時他叔父司馬孚是太尉。反正當時的曹魏是他們司馬氏一手遮天,司馬師為表示尊重長輩,就改朝廷管制,讓大將軍處在太尉(大司馬)之下,于是大將軍又回到“三公”之下。
4、到了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由于大將軍封得過多過濫,身價急轉直下。在大將軍的名號上有增加了柱國大將軍,侯景甚至自稱“宇宙大將軍,比如北周、西魏都有大名鼎鼎的“八柱國”將軍,普通大將軍的封號就成了落地的鳳凰不如雞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輔國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