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崇奉的神靈】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靈種類繁多,下面只能介紹一些地位較高且較有影響者。
1.三清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它們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實是「道」的一體三位?!溉濉沟恼f法始于六朝,但此時「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別為神寶君、天寶君、靈寶君三位大神居住。后來,「三清」才逐漸作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稱,而「三清境」亦成為其居住地。
2.四御四御是地位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具體指:玉皇大帝(總執天道),中央紫微北極大帝(協助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上帝(協助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統御諸星,主持人間兵革之事),后土皇地只(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另外,又有以四極大帝為四御之說,具體為:北方北極紫微大帝(總御萬星),南方南極長生大帝(總御萬靈),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總御萬神),東方東極青華大帝(總御萬類)。
3.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歲星(星)、鎮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熒惑星(火星)。 此外還有東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眾星君、太微垣眾星君、天市垣眾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傳說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醫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據《度人經》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間多舉辦「北斗會」、「南斗會」。在諸星神中,影響較大的還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龍形,稱青龍;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組成鳥形,稱朱雀;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組成虎形,稱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組成龜形,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關其來歷說法頗多,或說起源于中國古代宗教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說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氣,或以為即堯、舜、禹,等等?!溉佟乖谠缙诘澜讨芯鸵颜加泻苤匾牡匚?,如漢末天師道為病人祈禱時需舉行「三官手書」儀式,即將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寫于紙上分別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時期,「三官」又與「三元」相配而成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虛大帝」、「下元水官洞陰大帝」。據稱,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別誕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們為了祈福、拔罪和禳災,多分別在這三個日子舉辦「上元會」、「中元會」和「下元會」。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靈,有人以為其乃是由殷商時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發展而來。在早期道教的《真靈位業圖》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階位卻并不高,僅排在玉清三元宮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稱其遠祖趙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書于趙宋,故特上玉皇大帝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道教多將玉皇視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為他是地位僅次于「三清」的「總領宇宙主宰之君」,其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誕日,道觀和民間多舉辦「玉皇會」。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稱文曲星或文星,古時被認為是主持文運功名的星宿,漢代則專指天上文昌宮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為道教與民間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與蜀中的梓潼神張亞子(又作張惡子或張堊子)有關。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亂入蜀,曾夢見張亞子顯靈,并追封他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入蜀,又親祀梓潼神,追封張亞子為濟順王。經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張亞子遂由地方神成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預卜科舉功名甚驗而甚得讀書人信向。元延佑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并欽定為忠國、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與文昌星神遂合二為一,稱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等,人們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誕辰日舉行「文昌會」。
以上僅是道教所崇神靈中很小的一部分。實際上,道教崇拜的神靈成千上萬,他們多在舉行齋醮法會時被恭請蒞臨,如唐宋時的《道門科范大全集》、《道門定制》等道教科儀經典中即收錄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跡在道教經典中也多有記載,如漢代的《列仙傳》、晉代的《神仙傳》以及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鑒》等,俱記有歷代神仙得道之事。
【道教、儒教、神話小說及民間傳說中的神靈的異同】
道教神靈排位:三清、玉帝、四御
儒教神靈排位:天、祖(三皇五帝)、圣(至圣孔子、亞圣孟子、武圣關羽)
部分神話小說及民間傳說中的神靈排位:盤古、鴻鈞、三清、女媧、三皇、玉帝、四御
道教中沒有盤古、鴻鈞。神話小說及民間傳說中,一部分傳說盤古、鴻鈞、元始天尊為同一人,一部分傳說盤古為兄,鴻鈞為弟,盤古身隕后元神化為三清并尊鴻鈞為師。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
據說原因有三:
一、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兄妹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書(偽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后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三皇由于可儒可道,尤以儒教最為推崇,所謂你抑我揚,你揚我抑,所以道家中宣揚的不多。
道教神仙的來源
一、來源于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電、風、雨、山川、河流等都作為信仰對象,神化而加以崇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山神、河神等。
傳統神學影響,是認識與研究道教神仙譜系的首要因素,中國原始社會的自然宗教逐漸向人為宗教(即神學宗教)的過渡,大致在殷周時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辭。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禮·大宗伯》記:“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禮”,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風師,雨師,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人鬼則祭祖先也。中國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充實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統,這是道教神靈崇拜的主要來源。
2、圖騰崇拜
把某種動物或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
例如龍、鳳、熊、虎、玄鳥,花、槐等,成為龍神、花仙等。
如鄂倫春族稱公熊為"雅亞",意為祖父,稱母熊為"太帖",意為祖母。鄂溫克族人稱公熊為"和克"(祖父),母熊為"惡我"(祖母)。苗族、瑤族、畬族的盤瓠傳說。
3、鬼魂崇拜
例如閻王、黑白無常、鬼王等。
據說為黎族宗教的一種主要內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教信仰最重要的內容。在道教信仰的影響下,云南瑤族的鬼魂崇拜不論是個體的祈神驅鬼,還是集體的驅鬼除邪,其宗教儀式、儀式主持者、祈禱的神祗、助其驅鬼除邪者等都已明顯道教化,說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為瑤傳道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黃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瑤族、基諾族、漢族等許多民族。
二、對圣賢崇拜的承襲
孔子、孟子、關公、岳飛等。
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有“圣人”、“賢人” 崇拜。以及《上清眾仙真記》、《真靈位業圖》、《無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堯舜禹三王,殷湯、周武、齊桓公、漢高祖、劉備等帝王,和諸子圣賢孔丘、顏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對道教神仙譜系的構建也有重要影響
道教教派眾多,從創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創教時,以太上老君為教主,供奉“三官”,從而魏晉南北朝時,北魏寇謙之的天師道,由于其享“天師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誦新科之誡》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為必然的了。
太平道開始創教時,后者則崇拜黃老,供奉“中黃太乙”。東晉中后期,上清派、靈寶派相繼出現,新出現的《上清》《靈寶》經中,不再尊太上老君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為最尊,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顯,有的經書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后來在各派協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無師尊,教不可無宗主,故老君師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識,正是在這種師徒關系下,使他們成為三位一體的“三清尊神”,為道教神仙譜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創派真人、主祭神靈等。
道教在吸收各種原始宗教、民間宗教、神話傳說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譜系,并與原來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總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它時常與其它宗教、人們的傾向愿望相互影響。
幾千年間,中國的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各個教派排間雖然也時常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大的宗教戰爭,這是值得慶幸的。
【道教人物】
黃帝 老子 莊子 列子 關尹子 茅盈 河上公 嚴君平 張陵 魏伯陽
于吉 左慈 葛玄 許遜 葛洪 寇謙之 陸修靜 陶宏景 王嘉 孫思邈
成玄英 李榮 王玄覽 司馬承禎 吳筠 杜光庭 鐘離權 呂洞賓 劉海蟾 彭曉
陳摶 張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陳楠 白玉蟾 劉永年 翁葆光 蕭廷芝 彭耜
王重陽 馬鈺 邱處機 譚處端 劉處玄 王處一 郝大通 孫不二 曹文逸 李道純
張君房 王志謹 張三豐 孫玄清 孫汝忠 陸西星 伍沖虛 王常月 黃守中 閔小艮
劉一明 傅金銓 柳華陽 李涵虛 黃元吉 汪東亭 徐頌堯 劉名瑞 趙避塵 陳攖寧